工作環境的功效受諸多因素影響。因此,室內設計師在設計時需要考慮和權衡的因素也不勝枚舉:團隊的空間組織方式、會議室的布局方案、工位的構造等等。當然,在這過程中也必須考慮審美因素。這些因素一起決定了辦公場所的格調和氛圍。如果處理得當,能夠為員工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也可以說這樣做的目標就是為企業吸引更多優秀人才。
從審美角度出發,良好的辦公室環境不僅可以激發員工的愉悅心境。肖.巴雷特和巴圖尼克(2004年)發現,員工的情緒與工作動力息息相關,而工作動力最終會影響員工的工作效率。或許有些人認為在工作場所注重審美是多余的,其實不然,強調審美因素能夠提高工作場所的功效,能夠表現企業對員工的關懷。對于員工來說,在得到了企業關心之后會更加盡心盡責地為企業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缺勤率并打消辭職的念頭。(羅愛迪斯、愛森勃格,2002年)。
辦公室的美學特色包含諸多要素(如:建筑構造、飾品陳設、植物布置等等)。但是,其中的兩個關鍵要素,不管辦公室屬于何種類型,在設計時都必須加以考慮。這兩個要素即:工作環境的顏色和布局。通常人們在決定墻面如何裝飾、地板或地毯如何選擇及工作空間如何分割之前,并沒有花時間去了解工作環境的顏色和布局如何影響人的心理情感。在這里,我們把與這方面相關的心理學理論碎片進行整理歸納,用以闡述辦公室設計的基礎常識與基本依據,希望為您的辦公室規劃設計方向有所幫助。
毫無疑問,沒什么比審美偏好更具有特殊性的了。每個人都有最喜歡的顏色,每個人的審美情趣迥然各異。文化對個體傾向也有重要的影響(阿斯萊姆,2006年,不同文化對各種顏色含義的理解)。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找到一種愉悅所有員工并能激發每一位員工工作熱情的顏色和格調呢?
很不幸,答案是否定的。世間本來就不存在什么絕對法則。雖然墻壁上裝飾著紅方塊的辦公環境可能給一些員工帶來快感、激發部分員工的動力并提高一部分員工的工作效率,但這種方案并非對每個員工都適用。
但是,有一種理論模式可以幫助我們預測視覺刺激對員工可能產生的影響。最初,對心理動機的研究認為,心理動機是機體想要降低內心不滿的一種需求,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動力遞減理論」(赫爾,1943年)。如果某一內在動力,比如食欲,未能得到滿足,那么機體尋求外部事物,以幫助滿足自身的欲望,這里的欲望是指饑餓。
很遺憾,動力遞減理論無法解釋人們為什么會感覺無聊,以及為什么人們不停地尋覓刺激感官的東西(例如:從事空中跳傘等刺激腎上腺素分泌運動)。赫勃(1955年)推定所有生物機體都希望達到******激勵水平,這是生物先天的、保持自身平衡的生理需求。赫勃認為,外部對人的刺激性越強,人的快感增加得越快,直到某一個臨界點為止,過了臨界點,刺激與快感的增加呈反方向發展,稱為「******刺激理論」。在評價工作環境的優劣時,我們就可以應用該理論反映員工的工作表現(耶基斯 . 多德森,1908年)。
雖然該理論具有較強的說服力,但是批評者指出該理論存在著概念上的局限性。例如:最高點激勵模式假定由興奮所引發的刺激少于由焦慮所引發的刺激。可是,也存在這種可能性,即人們在重度焦慮狀態中得到的刺激少于極度興奮狀態中得到的激勵。同理,還有許多人能夠在徹底放松時不產生任何無聊感(例如:冥想狀態)。
鑒于上述二種理論的偏差,阿培德(1984年)正式提出了「逆轉理論」。根據他的觀點,機體一直在休息需求(避免焦慮)和刺激需求(避免厭倦)之間波動徘徊。從一種狀態過渡到另一種狀態是一系列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關鍵的一點是:人們希望尋求外部刺激(下文簡稱“積極”導向)還是希望避免外部刺激(下文簡稱“消極”導向)取決于當時的活動狀態。
為了理解顏色與刺激的關系,首先簡單介紹一下顏色的物理特性。太陽以光波的形式發射電磁能,但人眼只能看到電磁光譜里的一小部分光而已。我們看到的顏色實際上是不同波長的光線。波長最短的可見光是紫光(為400-450納米);波長最長的可見光是紅光(為620-700納米)。但是光波真的能夠影響刺激嗎?研究表明:通常人們認為長波光是“暖色”,短波光是“ 冷色” ( 惠特菲爾德 . 惠特歇爾, 1990年) 。威克斯耐爾的報告(1954年)也支持這「冷-暖色調理論」。威克斯耐爾指出紅色通常與“興奮”和“刺激”相聯系,而藍色則象征著“平和”與“安靜”。沃爾茨、阿培德和斯威貝克(1982年)試圖更直接地評估顏色的激勵作用。他們讓調查者給可見光光譜上的7種主要顏色所產生的刺激打分。兩次實驗得出的結論與冷-暖色調理論基本一致,即波長越長刺激越強。科學研究表明,冷-暖色調理論也有其科學基礎:可見光的波長越長則人的心跳越快(沃爾法斯 . 蓋茨,1985年)、焦慮感越強(雅各布 . 蘇伊士,1975年)且疲勞感越少(雅各布、布蘭迪尼,1992年)。
針對工作環境中顏色運用所展開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工作由南希·科威萊克完成)涉及了多種不同的顏色。但逆轉理論的研究表明可見光光譜的末端有聚集效應(沃爾茨等人,1982年),故而并不需要對所有的顏色都逐一做調查。因此,在研究中我們主要關注紅、白、藍三色光的分析結果,進而根據不同波長對光的效應做分化處理。
其次,我們需要研究公司員工對不同顏色的偏好。人們普遍認為紅色容易分散注意力,不適合作為辦公環境的背景顏色。與紅色相比,白色更適合作為辦公環境的背景顏色(科威萊克,1996年),事實上確實有許多辦公室都是以白色為背景而進行布置的(曼克,1987年)。研究表明,在紅色辦公室工作的員工易產生焦慮感和壓力,而在藍色辦公室工作的員工容易感到情緒低落(科威萊克、劉易斯和羅賓斯,1988年),由此也進一步證實了冷-暖色調理論。如果用更加傳統的標準,即員工生產力來衡量,在白色與藍色環境中工作的員工其滿意度和自我評價較高,而在紅色環境中工作的員工則相對較低(科威萊克、蘇恩、伍德森和亞歷山大,2005年)。但是,在工作任務既定的情況下,紅色與藍色工作環境中的員工相比白色工作環境中員工出錯率更低(科威萊克和劉易斯,1990年;科威萊克、劉易斯、肖林和伍德森,1996年)。這一調查結果與逆轉理論相吻合,逆轉理論認為長波光與短波光對員工表現都能起到促進作用。
總之,辦公環境的顏色可以影響員工的情緒和注意力,科研人員認為這種影響是通過不同程度的刺激來實現的。然而,關于辦公環境的顏色和工作效率之間具體關系的研究結果卻不明朗。但有兩個可變因素很可能會影響環境刺激和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首先,逆轉理論認為,只有當刺激處于理想水平時,當前工作狀態才會有所改進。如果員工渴望放松,那么面對高強度刺激時,他就會出現焦慮,
如果讓他在紅色辦公室工作,那么他的工作表現肯定不會十分理想。相反,如果員工情緒高漲、充滿動力,那么他一定能在紅色辦公室中有很好的工作表現。其次,扎約克(1965年)認為,刺激對員工工作表現的影響也因工作本身難度不同而異。在刺激強烈的條件下,員工進行一些簡單(或熟悉)任務時工作表現有所提升,但是進行復雜(或特殊)任務時的工作表現則會有所下降。如果能夠同時對工作難度和刺激強度進行很好的控制,那么我們就可以通過顏色的運用來提高員工的工作表現。
如果說顏色在得到合理利用的情況下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那么是不是工作環境布局在審美的作用之外也還有其他的作用呢?不幸的是,視覺布局比顏色更難界定也更難研究,實際上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中基本無法找到工作環境布局效果的相關內容。為了避免陷入審美哲學和藝術鑒賞的討論,我們把布局簡化為三大因素:復雜性、對稱性和方向性。對這三種可變因素的分析僅限于簡單的線性分析。這些線性分析足以涵蓋我們在室內裝飾時所使用的所有典型模式。
在此我們需要再次提到刺激,但這次我們必須多考慮一個前提。社會促進學的分心理論(伯仁、摩爾和圣得斯,1978年)認為認知負荷的增加可增加刺激。由此,我們假設更加復雜的視覺效果能夠比簡單的視覺效果產生更多的刺激。一旦視覺系統在解讀工作環境布局時遇到困難,那么認知負荷就會隨之加大。這可能源于圖象的復雜性(例如:大量的感官信息),或是圖象搭配不佳,不符合我們的視覺系統特性。例如:嘎迪娜斯和哈里斯(2006年)認為,人們善于發現對稱,這與人類的進化過程是相一致的。此外,人對垂直對稱(例如左=右)也十分敏感,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分析人類的形體。
人們的視覺系統對水平線和垂直線的靈敏度要遠遠高于對斜紋線的靈敏度。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傾向(還有一部分其他物種也具有這種傾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人類的視覺皮層分布著大量對水平線和垂直線反應十分靈敏的視覺細胞,由此也證實了人類進化對水平趨向的偏好以及人類知覺與水平趨向的關系(參見阿貝利,1972年)。據說畫家蒙蒂認識到了這種感覺趨勢的存在,他的不少作品僅由水平線和垂直線這兩種線條構成。
馬克維克和高茲迪諾維克(2001年)表示,只有在面對高強度認知負荷時,我們才積極地減少知覺努力。當有許多物質吸引人們注意力時,人們樂意從中尋找那些需要用更強的處理能力才能處理的刺激,科學家們認為,人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知覺的質量。這也與我們先前討論的逆轉理論相一致:在積極狀態下,生物機體致力于尋求刺激因素,這些刺激因素的可視布局模式更為復雜,從而加大了認知負荷。與該邏輯相統一,科魯賓斯基和羅歇爾(1988年)發現,比對稱作品更難分析的不對稱作品有時非常受調查者的親睞。同理,當有機體的認知手段過剩和(或)有機體感覺無聊時,他們對布局復雜的圖形或有斜紋線的圖形興趣大增。
簡而言之,不同的顏色和布局對人感官的刺激作用也不同,這個過程與處理視覺信息的認知負荷有關系。波長較長的顏色(如:紅色)以及有大量斜紋線構成的復雜且不對稱的圖形可增強刺激;而波長較短的顏色(如:藍色)以及主要由水平線和垂直線組成的對稱圖形則可減少刺激。根據逆轉理論,每天人們的******刺激水平因時間不同而異,所以工作環境中的每一位員工會通過不同的方式使得自己達到******的刺激水平。
無法應對人們隨時變化的刺激水平需求,難道只能像往常一樣把辦公室弄上白色和黑色。逆轉理論告訴我們,即使是“******設計方案”也不可能適用于所有員工以及每一間辦公室,與此同時,中性刺激環境同樣也無法令每一位員工滿意。盡管心理學研究很少得出大家一致認同的結論,但是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可以幫助我們得到比直覺臆想更值得信賴的預測結果。
1.盡管有逆轉理論,但是員工仍對白色和暗色調更為偏好。因此,長波顏色與短波顏色都必須做不同程度的加暗處理,以適應員工的需求,避免員工產生消極反應。
2.必須注重使用藍色墻面(斯通,2001年),并配合使用感官效率高的裝飾風格(如:只需簡單處理就能夠理解的圖形和布局),特別是在設計敞開式辦公環境時更要注意這些。因為敞開式環境有許多分散注意力的因素,會增強認知負載和刺激。
3.敞開式的辦公環境中也必須安放些高度刺激因素(例如:復雜的紅色布局)。理想的辦公環境是,辦公室的設計應靈活多樣,員工能尋找到滿足自己當前刺激需求的辦公場所。要取得這種效果,有時只采取一些簡單的做法,比如設置激勵值不同的墻面、允許員工隨時根據刺激需求調整辦公位置等等。
4.在某些辦公場所,設置一種主流顏色和主流布局似乎更為合適,比如那些從事相似工作的員工他們所處的辦公環境。對于從事簡單和重復工作的員工來說,刺激性布局可減輕厭倦情緒;而認知需要較高的工作團隊則應在刺激較低的環境中工作(斯通和英格利希,1998年)。
5.封閉空間的墻面設計必須與其功能性相匹配。集會空間則應積極使用刺激因素,以促進人們互動、激發人們的創造力。然而在安靜的場所,比如人們需要集中注意力以完成工作任務,那么就應該使用減輕刺激的裝飾方案。對顏色和布局的心理學研究理論的整理,希望能為您提供一些啟迪與幫助。我們作為辦公室設計建造的實踐工作者,需要不斷地把最新科學理論知識與自己的實踐理解作比對,才能夠尋找到能******程度發揮工作場所潛力的******方案。因為我們堅信:正確知識指導下的不懈努力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