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做法及啟示
2025-07-02 來自: 成都鑫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23
01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內涵與形態
產業融合并非新生事物,可以說在產業演進和產業發展史中,產業融合現象隨處可見。通俗來講,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產業融合涉及多個領域,其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隨著社會各界對“三農”問題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而日益受到關注。
# 01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基本內涵
(1)產業鏈條的延伸。主要是指以農業為中心,向產前和產后延伸鏈條,進而把種子、農藥、肥料供應以及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環節與農業生產連接起來。
(2)技術的支撐。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在提高生產效率、轉變生產模式、縮短供求雙方之間距離的同時,也使農業與二三產業間的邊界變得模糊。
(3)產業間的關聯與滲透。通過開發、拓展和提升,使農業具備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多種功能,進而與文化、旅游、教育等產業交叉融合。
(4)產業發展效益的提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最終目的,是推動農村產業空間布局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并讓農民參與二三產業,分享農村產業增值收益。
# 02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主要形態
從實踐情況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包含多種形態,而且,按照不同的標準可分成不同的類型。從所涉及產業的關系來看,可分為橫向產業融合和縱向產業融合,前者主要是指產業鏈的拓寬,即農業具有了其他產業的功能,后者主要是指產業鏈的延伸,即農業與其他產業聯系在一起。從融合主體的性質來看,可分為內源性融合和外源性融合,前者是指以農戶、家庭農場或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生產主體為基礎的融合發展,后者是指以農產品加工或流通企業等非農業生產主體為基礎的融合發展;從融合發展的路徑劃來看,可分為組織內融合和組織間融合,前者是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辦加工和銷售,或農業企業自建基地一體化經營,在產業組織內部實現融合。這里主要以橫向和縱向產業融合為例做簡要介紹。
1.橫向產業融合
目前,農村橫向產業融合主要表現為一三產業之間的融合,即通過開發、拓展和提升農業的多功能性,賦予農業科技、文化、教育和環境價值,使農業的功能拓展至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領域,內涵覆蓋生產、生活、生態等方面,從而實現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環保等產業的有機統一。橫向產業融合的典型代表包括休閑觀光農業、創意農業、會展農業、籽種農業和環保農業等,其中,休閑觀光農業實現了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創意農業實現了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會展農業實現了農業與商務、教育產業的融合,籽種農業實現了農業與科技服務業的融合,而環保農業則實行了農業與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等產業的融合。
2.縱向產業融合
縱向產業融合又因產業間關聯方式的不同,有著多種實現模式。
(1)垂直一體化模式。這種模式屬于組織內的產業融合,即通常以大型企業或合作社為主體,其生產經營向上游延伸至農產品生產、生產資料供應乃至技術研發等環節,向下游則擴展至銷售服務環節,涵蓋了研發、生產、加工、流通、銷售、服務等各個領域,從而實現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
(2)分工合作模式。這種模式屬于組織間的產業融合,即以企業、合作社等為主體,通過訂單生產、統購統銷、股份合作等利益聯結手段,將在空間上分離的農村一二三產業緊密連接,主要形式有“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
(3)空間產業集聚模式。這種模式屬于區域內的產業融合,即受地區資源稟賦、產業特色和發展導向等因素影響,一二三產業及相關產業組織在農村特定區域集聚,形成集群化、網絡化的發展格局,如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等。
(4)循環經濟模式。這種模式屬于鏈條上的產業融合,即農業內部種植業、養殖、畜牧等子產業之間,以及農業與加工制造業之間,依據生物鏈的基本原理而建立起產業上下游之間的有機關聯,并形成相互銜接、循環往復的發展狀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種植業—養殖業—生物質產業—種植業”模式的循環。
02
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主要做法
一二三產業融合既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必要舉措,也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以下案例可供大家參考。
# 01
韓國加強產業關聯
韓國也提出了“第六產業”的概念,其核心是以農村居民為中心,以農村現存的有形、無形資源為基礎,將農產品生產與制作、加工以及流通、銷售、文化、體驗、觀光等結合起來,創出新附加價值。韓國農林食品部曾公布了一份題為《通過轉向“第六產業”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出口的相關措施》的報告,致力于加強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出口等與旅游業之間的聯系,以建立從農業向“第六產業”轉變的體系。該體系強調通過培育企業、利用外部資本和技術、促進公司與農業產業之間的互利合作來提升農業產能,進而取得更為顯著的經濟效益。相關措施可概括為四大項目,即推動農業生產現代化和個性化、振興食品加工制造以及食品產業、強化分銷效率及擴大出口規模、推廣韓國農村旅游。
# 02
意大利做大休閑農業
在發展傳統農業的同時,意大利非常重視現代化新型業態的開發,通過充分挖掘多功能性,使農業不再簡單地局限于提供農產品,而是將農產品的商品化生產與其他多種形式的服務活動聯系在一起,休閑農業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意大利是世界上較早提出休閑農業概念的。
# 03
美國發展綜合企業
美國農業綜合企業是縱向產業融合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特征是將涉及一二三產業的農產品生產、流通過程及農用物資的生產、供應等環節置于統一的領導下,以便實現生產和流通的有效地協調。美國農業綜合企業主要有由工商企業聯合組建的農工綜合企業、公司農場和農場主合作社三種類型??梢哉f,通過農業綜合企業的發展,美國將農業生產、工業制造、商品流通、信息服務、金融支持等產業融為一體,形成了以農工綜合企業、工商企業和農業合作社等行業組織為主,產前、產中、產后緊密結合的產業化經營體系,打造了一條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緊密相連的產業鏈條。
03
啟示與建議
# 01
強化政策部門的聯動效應
農業管理體制中條款分割,產加銷、貿工農相互脫節現象一直是制約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因素。在農業產業融合過程中,更是涉及科技、農業、工業、旅游業、流通服務業等多部門,政策措施很難形成合力。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應加強體制機制創新,依靠組織網聯、結盟和合作,實現多層次、多環節和跨空間的組織協同,力求打破部門分割局面,在不同地域政府間、政府各部門之間,實現資源和政策聯動共享,促使形成巨大的工作合力,有利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 02
夯實產業融合的基礎條件
對于范圍廣闊的農村地區,要實現較好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效果,需要強化道路、通訊、電力、供氣、供水、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社會投資主體參與現代產業融合提供良好條件。其中,應加快信息和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信息服務業和流通服務業發展奠定基礎。一方面,繼續推進“金農”、“三電合一”、農村信息化示范和農村商務信息服務等工程建設,整合資源,共建平臺,強化農業、智慧農業等信息系統的應用,積極探索信息服務進村入戶的新途徑和辦法。另一方面,積極運用財政貼息等政策措施,加大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推進農村流通設施和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完善流通環節食品檢疫檢測體系,拓展現代流通體系的覆蓋范圍。
# 03
引導現代要素向農村流動
要素聚集是一二三產業發展壯大的基礎。對于要素聚集度相對較低的農村地區,則需要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來吸引現代要素流入。對積極開拓農村市場的研發、信息、金融、流通等服務企業,實行一定程度的財稅優惠。對服務產業融合的金融機構實行差別化的貨幣政策,進一步推動縣域農村商業銀行獲得定向降低準備金;加大對農業產業化企業的信貸支持和上市扶持力度。對新設立的農村企業在注冊資本等方面降低門檻,對在農村開展連鎖經營的服務企業實行企業總部統一辦理工商注冊登記和經營審批手續。具備條件的地區,可以安排專門的產業融合用地,并在土地出讓金或租金方面給予補貼。對列入鼓勵類的農村產業逐步實現與工業用電、用水、用氣、用熱基本同價。
# 04
座號新型經營主體培育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面廣、復雜性強,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貫穿其中,對經營主體的要求相對較高。而以普通農戶為代表的傳統經營主體,如果不能向新型經營主體轉型,往往難以在產業融合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因此,相對于一般意義上的現代農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常更需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此外,一些本土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受到資源、能力、理念和營銷渠道的限制,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往往非常緩慢,在提升農業價值鏈、增加農業附加值方面的效果也不太理想。這就迫切需要加快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并引進外部植入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發揮示范作用,帶動本土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提質增效升級。
# 05
促進農業適度